港股咸魚翻生 為習主席訪歐之行壯行色?|伽羅華

撰文:伽羅華
出版:更新:

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華後會談無果,市場緊崩著神經看看美方會否祭出核彈級的金融制裁,雖然布林肯強調這是選項之一,但老美以往有制裁昆侖銀行的先例,制裁幾家中資行也是慣伎,幸好最終制裁的只是300多家中、港、俄、阿聯酋及土耳其的公司,中港股市暫時鬆一口氣。

有老友糾正筆者,港股是咸魚翻生,連升9個交易日,累升2,251點,高見18,475,港股最長升浪是2018年1月初所創,為期14個交易日,當月恒指曾穿33,000關,是港股的火紅年代,今輪則是由萬六點低位逆襲,是久旱逢甘霖,千呼萬喚的第20屆三中全會終在今年7月召開,市場憧憬經濟深化改革又有轉向,還是中方順從老美,承諾不再援俄,雙方關係有所緩和?

上述兩個說法都有些牽強,以往三中全會雖有定性發展路向,但深化改革不一定是大家所想的那種,要中方減低援俄力度,也可能是一廂情願。

難道港股造好,與國家主席習近平出訪歐洲三國有關?看似無稽,但有跡可尋,回顧過去習主席每次出訪,港股表現都較正常日子為優,去年11月11至17日習主席訪美參加APEC元首峰會,恒指由11月10日的17,203攀升至11月15日的18,079,當日也是11月唯一一日穿萬八關,成功將訪美之行推向高潮。無獨有偶,同年8月22至24日習主席御駕親征南非舉行的金磚峰會,恒指期間由萬七強勢衝上萬八,可能因行程成果豐碩,剩威仍在,至9月初港股更破萬九關。

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24年4月26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晤美國務卿布林肯(不在圖內)。(Pool via REUTERS)

習出席金磚峰會 恒指曾破萬九

不過,今次形勢有別,在布林肯施壓中方不要援俄無果後,他揚言中方若不解決問題,美方會自行解決。另邊廂,習近平則借出訪法國、塞爾維亞和匈牙利,希望聯歐抗美,既然主帥出征,港股自然要造好立威,港股穿萬八是否為習主席訪歐之行壯壯行色,這樣說無可厚非,但港股反彈也有其內在因素。

近日北水買港股確實增加,早前美股炒加息,美股單日曾跌近2%,是這一輪牛市罕見,而日央行放任日圓弱勢,日股回調,部分資金回流港股亦不足為奇。更重要的是,滙控和渣打季績表現優市場預期,兩行承諾繼續派高息,特別是滙控加大回購規模至30億美元,股價叩關70元,相比下,落後的渣打似乎更有力試80元,這都反映回購與派息已經成為支持股價的不二法門。

現今投資者看重短期實利,長期增長變得次要,蘋果公司破紀綠回購,抵銷業績表現不濟的負面影響,另一隻落後股友邦也順應潮流增加回購,股價周五收報61.35元,一洗三周前低見45.25元的頹態。

講返習主席訪歐之行,是5年來首次,中歐貿易和投資是今次訪歐的重要議題,首站選擇法國,是基於總統馬克龍一直強調歐洲擺脫美國戰略自主的想法,有可能成為中方聯歐抗美的突破口,但從法國邀請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出席中法建交60年慶典,再次成為兩人會面的「電燈胆」,法方似有心整蠱居多。

馬克龍與馮德萊恩:French President Emmanuel Macron welcomes European Commission President Ursula von der Leyen prior to a meeting at the Elysee Palace on February 28, 2022 in Paris, France. (Getty)

馬克龍找馮德萊恩做「電燈胆」

馮德萊恩一直推動調查中國電動車的輸往歐洲有否涉及傾銷的行為,預計今年底將有結果,並揚言關稅會從6月開始計算,而馬克龍亦在會前強烈批評中方不尊重貿易規則,習近平想緩和因援俄而變得緊張的中歐關係,以換取歐洲不重徵中國進口電動車的關稅,這樣的如意算盤看來未必打得響。

自習主席提倡新質生產力,引發歐美各國警惕和擔憂中國向全球傾銷光伏板、鋰電池和新能源汽車等新三樣商品,但事實上中國行業的產能過剩是普遍性現象,不局限於綠色科技產品,其中鋼鋁產品出口首當其衝受到影響。

在2021至2023年間,中國鋼產量雖有降幅,但維持10億噸以上,佔全世界產能的54%,意思是中國的鋼產量大於其他各國總和,而且同類產品價格低於對手四成以上,敲響各國鋼鐵業的警號。早前鋼鋁產品便已遭到歐美國家警告將採取措施,美方更可能對相關產品加徵逾兩倍關稅,其中智利宣布對鋼鋁加徵臨時關稅,巴西鋼鐵業亦施壓政府把進口關稅提高至25%,矛頭直指中國低廉的鋼材產品。

從中國3月份出口意外地按年跌3.8%,反映主要貿易夥伴採取的貿易保護措施開始發揮作用,相信4月份出口持續偏軟。若按市場劃分,中國向歐盟出口總值按年跌5.7%,美國跌1.3%,對南韓和日本出口分別下挫9.3%和8.7%。對東盟上升4.1%,其中輸往越南的出口總值大增18.5%。

東盟墨國成中企生產鏈中轉站

值得關注的是,中國輸往東盟的主要是零部件和半製成品,經過東盟國家的外國企業(主要是中國)加工後再轉口至歐美,近年這已經成為中國企業規避歐美進口關稅的定式操作。隨着歐美加強審查產品配件的來源地成份,這些半加工以掩飾實際出口地的商品也可能面對被徵重稅的風險。

東盟是不少企業規避進口關稅的產品中轉地,另一個經常被作為生產鏈中轉站的是北美自由貿易協定(NAFTA)的簽署國墨西哥。

去年美墨貿易額超越中美,墨西哥成為美國最大的貿易黟伴,墨西哥產能超過中國,貓膩在於愈來愈多中國企業在墨西哥建立針對美國市場的生產線,中國亦順理承章成為該國增長最快的外國投資者。

正當中國與墨西哥經濟愈益一體化,該國於今年初突然宣布向近400項產品徵收進口關稅,上月底再增至544種進口產品,稅率介乎5至50%,只要產品來源地是沒有和該國簽署自由貿易協議的國家,便屬於徵稅範圍,矛頭直指中國產品。

墨西哥原本歡迎中國資本投資當地,現在改變態度要求中國企業加大生產流程,亦增聘墨西哥人,美其名是希望中企增加對當地經濟的貢獻,實際是拜登政府背後施壓的結果。既然墨西哥受壓要向中國產品徵重稅,同樣,越南、馬來西亞等東盟國家亦會受到歐美壓力,否則這些國家便有可能成為被制裁的對像。

【財經專欄】大盤漫談.伽羅華

資深財經傳媒人,多年來見證金融市場蛻變,在即食資訊年代,堅持深入調研和理性分析,現以自由人身份從事商業諮詢工作。

免責聲明︰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,不代表香港01的任何立場,香港01亦無法核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、準確性和原創性。

另外,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,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,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。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。